长征期间,红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超过600次激烈战斗。我们熟悉诸如湘江血战和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但1935年8月,红四方面军经过草地后的一场进攻——包座战斗,却不为许多人所知。
这场战斗,歼灭了胡宗南第49师及包座一线的敌军,为红军北上扫清了最后的障碍,也为向甘南进军开辟了生死攸关的通道,其历史意义不可小觑。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在毛儿盖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决定以主力迅速占领以岷州(今甘肃岷县)为中心的洮河流域地区,进而向东扩展,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后,右路军开始穿越泥泞的若尔盖草地。
包座位于松潘北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红军要想北上甘南,必须绕不过这一关。胡宗南的军队自信地认为控制了松潘,就能切断红军北上的通道。然而,红军出乎其意料,顽强地走过了死亡草地,突入敌人的心脏。胡宗南急忙命令第49师支援包座,誓要在包座河流域将红军歼灭。
展开剩余83%驻扎在松潘地区的敌人是独立旅第2团,该团在包座达金寺一带布置了1个营和2个营的守军,分别驻守在求吉寺等地。凭借险峻的地形和火力优势,这支敌军意图形成铜墙铁壁,完全封锁红军通往甘南的道路。
因此,消灭包座的敌人,成为了红军右路军当务之急的任务。
当时,红军第3军担任后卫,还在草地上行进;红军第1军作为先锋,已经精疲力竭。在这个关键时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主动请战,接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他决定利用红军擅长的围点打援战术,消灭包座守敌及可能的援军。
战役的计划是:由红30军264团率先进攻达金寺的守敌,同时,88师和89师主力在包座西北的密林中设置伏兵,争取为264团的进攻争取时间;红4军第10师则进攻求吉寺的敌军,主力控制各要道,随时准备出击;而红一方面军第1军则作为预备队,机动待命。
8月29日,战斗打响。
89师第264团首先对达金寺的敌人发起进攻,经过一夜激战,歼灭敌人2个连,残部退据达金寺后山顽抗。敌人依托地形高低,坚固的工事使得进攻异常艰难。为了减少伤亡,红军决定暂时围困敌人,等待进一步支援。
30日夜,敌第49师的先头291团抵达达金寺南部与红军接触,264团稍作抵抗后便开始向达金寺东北撤退,将敌人引入包座的腹地。
31日,敌第49师的主力终于抵达包座地区,两个团沿包座河西岸形成背水阵形,另一个团位于河东岸,胡宗南亲自指挥,部署于达金寺以南。此时,红30军主力提前一步,已经在包座西北的山地中完成了伏击圈的布置。
当天15时,红军发动进攻。88师268团从包座河西深入敌军阵地,迅速分割敌军为三部分。接着,263团在268团的配合下猛攻位于包座河西北的敌291团,仅用1小时便将其全歼。随后,红军攻击敌南面的389团。与此同时,红90师267团向敌左翼迂回,切断敌人的退路,264团则从正面攻击包座河东岸的敌294团。
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敌第49师大部分部队被歼灭。一直困于包座达金寺后山高地的200余名敌人因弹尽粮绝,最终决定投降。
包座战斗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包括包座守敌在内的敌第49师5000余人全军覆没。红军缴获了大量物资,机枪50余挺,枪支1500余支,并获得了大量粮草和牛马,为部队的物资短缺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红军迅速越过草地,赶到班佑后,准确掌握敌情,借助急行军先于增援部队占领了包座,并勘察了当地地形,精心布置伏击圈。此时,敌援军如期而至,按照红军的预设计划,诱敌深入包围圈并成功歼灭。这一战术的成功,不仅使红军在敌前一步,也奠定了战斗胜利的基础。
在这场战斗中,红军采用了诱敌深入和分割包围的战术,充分发挥了各个击破的优势。在敌军的推进过程中,红军首先通过防守策略将敌人引入预定作战区域,迫使敌军处于不利位置。随后,红军通过分割敌军并各个击破,充分展示了集中兵力的优势。
战斗进行在山区原始森林中,红军凭借迅猛的动作和小分队独立作战的能力,成功与敌人展开近战肉搏,并利用敌人的弱点,速战速决。
在战斗前,毛泽东亲自向红30军的军长程世长和政委李先念等交代了占领包座并打开北上甘南通道的战略任务。徐向前也亲自勘察了距包座数百米的地形,侦察敌情,毫不顾虑个人安危,将指挥所设在包座与求吉寺之间的一座山头,以便随时根据战场情况做出灵活调整,避免错失战机。
在战斗中,红10师师长王友钧亲自端起机枪,架在警卫员的肩膀上,猛烈扫射,掩护部队进攻。可惜在激烈战斗中,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4岁。
包座战斗的胜利,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他称:“四方面军的官兵英勇善战,打得顽强!”
这一战,直接打破了胡宗南的嚣张气焰,彻底破坏了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困死在草地中的阴谋。甘南的大门被彻底打开,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终于连成一片,为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布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发布于:天津市泰禾优配-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行榜-炒股配资门户配资-在线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之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